雨水(2月18日),是二十四节气中继立春之后的节气,此后雨量逐渐增多,气温也逐渐升高。不过,此时天气仍乍暖还寒,变化不定,尤其是在北方,雨水时节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,而且由于降水增多,导致寒中有湿,这个阶段一定要提防倒春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。那么如何养生可以防止倒春寒呢?
生活起居篇:适当“春捂” 增加运动
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醒,春时衣着宜“下厚上薄”,就是说,春令时节,下身应多穿一些。中医养生谚语“寒从脚起,湿从下入”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。因此,要适当“春捂”,不要过早脱棉衣,并根据气候变化添减衣物。
春天也是最容易出现疲惫感的季节,如何缓解“春困”呢?仅靠睡是不行的,会出现越睡越困的现象。锻炼可以大大加快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,有效防止春困。春天最好多在阳光充足、绿化好的地方活动,多做些深呼吸并适度运动,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,使人心情舒畅,精神振奋,消除困倦。
此外,还可巧用穴位驱赶“春困”。可以用拇指按揉内关、神门、三阴交。这三个穴位互相配合,每天按揉5-10分钟,就可起到安神定志、调整睡眠的作用。
健康养生篇:多喝粥 养脾胃
《黄帝内经》说“春主肝”,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。如果在春天养好肝,会健康一整年。中医认为,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,肝木旺则克脾土,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,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。同时由于雨水的增多,湿气随之而来,对人体会造成湿困脾胃的危害,产生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状。
雨水前后应加强对脾胃的养护,健脾祛湿。雨水前后饮食以平性为宜。应少吃酸味,适当吃甜味,以养脾脏。粥被古人誉为“天下第一补人之物”,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。粥以米为主,以水为辅,水米交融,不仅香甜可口,便于消化吸收,而且能补脾养胃、去浊生清。另外,晚餐要尽量少吃,因为如果晚餐过量,则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症状,还会影响睡眠,“胃不合则卧不安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雨水节气最佳粥品推荐:
润燥:胡萝卜南瓜粥
功效:能补水润燥,让皮肤柔润、有弹性。做法:大米300克,糯米300洗净浸泡2个小时;锅烧热水,倒入米熬粥40分钟;放入去皮切块的南瓜和切碎的胡萝卜,熬煮30分钟至软烂即可。
补血:薏苡仁党参粥
功效:每天早餐食用,不仅能祛湿健脾,还能补气补血。做法:薏苡仁30克洗净,放凉水中浸泡2小时;党参15克切成薄片,粳米200克淘洗干净。三者放入锅中加水,先用大火煮沸,锅开后撇去浮沫,再用小火慢慢熬30-40分钟,放冰糖调味。(综合生命时报、北京晚报)
下一篇:没有了
*免责声明: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神州瞭望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,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。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,如果侵犯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。
受访专家: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、中国注册营养师 于仁文 近年来,轻食这个概念悄然走红。相关的文章、书籍数不胜数,打着轻食概念的餐厅、外卖也层出不穷。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《2020年
人民网-生命时报 2021-02-23
开工大吉!一转眼,春节已过半。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,大鱼大肉肯定是免不了的。加上频繁地举杯畅饮、暴饮暴食、饮食不规律和熬夜,常常会导致消化道疾病,还可能导致一些人的血脂、
广州日报 2021-02-19
今年春节,许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。大家对着屏幕,云端相聚,熬夜嗨聊,如此高强度的用眼,眼睛只能感叹一句我好累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、眼科医院副院长林晓峰教授提醒大家
广州日报 2021-02-19
文/羊城晚报记者 邓伟东 实习生 卢黛韵 钟婧萍 图/实习生 卢黛韵 钟婧萍(另署名除外) 春节,作为中华民族集家庭团圆、祈福辟邪为一体的民俗大节,延续数千年的美好寓意代代相传。而其
羊城晚报 2021-02-19
春暖花开,春天是充满欣喜与希望的季节。不过对于肾功能不太好的人来说,本身抵抗力不够,遇上春天时雨时风,时暖时寒,天气变化无常,就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,诱发肾病加重。 春
广州日报 2021-02-19
春寒料峭,多吃点才抗冻的小心思逐渐占领了吃货们的日常。无论是肉还是菜,都来者不拒。虽然多吃食物后产生的热量高,但也不是什么食物都有御寒作用的。而且吃多了,入夏估计就要踏
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-02-19
雨水,是继立春之后的第二个节气,此后雨量逐渐增多,气温也逐渐升高。不过此时天气仍乍暖还寒,变化不定,尤其是在北方,雨水时节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,而且由于降水增多
京报网 2021-02-19
春节期间合家欢聚,难免正餐大鱼大肉加前后年货零食,不少人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。加之当下雨水已过,天气转暖,早晚温差较大,各种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多发。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
广州日报 2021-02-19